七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案第4页

  出示图8,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疑问:相对地球的46亿年的年龄,海底太年经了,老的岩石那里去了?新的岩石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如此对称?

  现象解释:先学生尝试解释,再教师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补充。

  (2)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和应用

  在前面的基础上,给整个的理论一个名称---海底扩张说,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教材中"大西洋"形成的图,来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3)为大陆漂移说提供证据

  教师提出:海底扩张说的出现,使原来不被当时科学界所接受的大陆漂移说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什么?

  学生根据海底扩张说及大陆漂移说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出是因为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最大不足,动力问题。

  教师讲述动力的来源地幔对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可以以自己已有的水平进行解释,建立假说。

4.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给我们展示了大陆的可移动性,海底扩张学说则展示了海底岩层的可移动性,我们综合一下,可知道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具有可移动性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的阐述。

  从全球的岩石圈如何进行划分,为何移动,移动会产生什么样后果的顺序来呈现板块构造学说,并通过教材上的学生活动来体验板块运动后产生的现象。第二个活动的板最好要有个拉手,如图9。同时赋予上面的物体一个具体的形象,如学校的教学楼等。

在前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解释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所形成的地形。

  (3)两大学说的区别。

  教师提出:都是陆地的移动,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有何区别。

  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主要从移动对象一个是陆地一个是板块来进行解释。

(4)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读教材中的图10,共同分析解释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以及在这些边界上会形成的地型及会产生的现象,如火山和地震等。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