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 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 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 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 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