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第2页

 诗,又同时了解外国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的观点。(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语出唐代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思是超出事物表象之外,才能高屋建瓴,把握其本质。环中,《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枢,门上的转轴。环,门上下两横槛用来承受枢旋转的洞。)[这里从反面说明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意中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高临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做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发明,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较,"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而作者的创意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所以他的研究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不同凡响的智慧。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①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对比中西诗歌不同的发展史,得出中国诗歌发展的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歌有"早熟"的特征。所谓"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这是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诗作。《诗经》有的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有的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有的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