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三 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学案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三 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学案第4页

  [跟随名师·解疑难]

  1.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

  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CO2和H2O,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在利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时,随培养液中氧气的消耗,培养液的pH会发生变化。

  2.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一定体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开放环境中的曲线模型,它属于封闭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因后期无外源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其数量变化比"S"型曲线多了一个衰亡期。如图:

  

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   [自读教材·夯基础]

  1.环境容纳量

  (1)含义: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

  (2)种群数量与环境容纳量。

  ①当种群密度大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②当种群密度小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2.种群数量的调节

  (1)密度制约因素:

  ①含义:指其作用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变化的种群调节因素,例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

  ②作用:密度制约因素能够反馈调节种群数量,使其呈现周期性消长。

  (2)非密度制约因素:

  ①含义:指其作用多大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例如刮风、下雨、降雪、变温等气候因素。

  ②作用特点:猛烈的、灾难性的。

  ③与种群数量调节的关系

  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没有反馈作用,但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

  (3)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作用机制: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而起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4)研究种群数量调节因素和机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