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地貌形态-新课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1同步教学导学案(全册)
2018--2019学年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地貌形态-新课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1同步教学导学案(全册)第2页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爆发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二)外力作用下塑造的地表形态(注意:看图说话,课本P32-34+P69-70,注意阅读我的自编材料上的各地貌形态的特点)

具体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有结构疏松、表层颗粒细、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等。 风力作用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黄土高原的形成 干燥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风蚀蘑菇的特点: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 干旱、半干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