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
《23.马说》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页

 第二课时

一、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略。

二、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分部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 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然后......接下去,......。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小结与延伸

1、本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1)排比句 2)反问句

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课订正。

这些问题不是很难,随问随答。

抽生朗读

学生讨论,然后订正。

由扶到放的过程进行教学。

结合初一的蒲松龄的《狼》的"久之"的"之"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订正。

适时板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 练习设计 1.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