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人和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人和 教案第2页

  在第2则选文中,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居心于仁就是仁者,居心于礼就是有礼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照一般的情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难免也有例外。要是面对这种例外,君子会怎么做呢?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君子虽然敬人爱人,但是仍然有人对他横暴不顺理。那他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遭到这种事呢?)"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这是说君子反躬自问自己是仁的,自己是有礼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却还是这样。那君子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君子依然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忠的。这里的"忠"跟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不同。《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谓之忠";朱熹《孟子集注》说:"忠者,尽己之谓"。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七云:"忠者,尽己也。尽己者,仁礼无一毫不尽。"这恐怕才是孟子所说的意思。"不忠"就是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仁尽礼。"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是指自己反省自己是忠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这样。面临这种情况,君子会怎么办呢?"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妄人"就是无知妄为的人。"与禽兽奚择"就是跟禽兽怎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是说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孟子一步步道出君子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他还说:"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一朝"就是一旦,这里指短时间的、突然发生的。整句话意思是说,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一辈子的忧虑又是什么呢?他解释说:"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这句话意思是说,至于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做天下人的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就是说,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这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只是孟子把舜树成了一个更高更明确的目标:"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既然忧虑舜是那样的人,而自己却是这样的人,那又怎么办呢?很简单,像舜那样就是了。"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若夫"是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亡"古同"无"。这句话是说,至于君子忧虑的其他事情就没有了。君子真的就没有其他的忧虑了吗?也不是,只是他不把那些当成忧虑罢了:"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君子就是这样的:不合乎仁的不做,不合乎礼的不行。能这样的话,假如有一时的忧虑,君子也不会担心了。由于君子最关注的是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只要做到非仁不为,非礼不行,他就能够向着自己认定的道德境界前进。既然如此,其他事情就不足为虑了。

  这就是君子跟一般人的不同。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对孟子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辱骂,他只是以此指那些道德尚没有发展起来的人),不会跟他们计较。用这样的态度来要求自己,来面对世界,自然就能造就一种人和的社会关系了。

本节第3则选文跟第2则选文的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在这一则选文中,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意思是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就反省自己的仁(就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