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异彩(新人教必修1)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异彩(新人教必修1)第4页

  点拨 (1)代词,指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3)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 (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 (5)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

  三、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

  (5)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

  (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

  (10)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

  (11)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

  (1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2)为判断句 (3)~(6)为状语后置句 (7)为宾语前置句 (8)~(12)为省略句

  四、名句积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课文点拨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点拨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文章组织严密,融为一体。

  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点拨 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

  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

  点拨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一、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