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教学原创《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中庸(yōng)[来源:学科网]

  论语(lún) 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课文】,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微教案】《议论文的结构》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来源:学。科。网]

  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