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2页

  过渡:昨天老师留了预习,现在老师再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读文,要把自己在预习时觉得不太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做到字正文顺。

  独学: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恰当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

  互学:

  小组合作,弄清文言文意思。

  群学:

  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自学探究二:领悟知音之情(10分钟左右)

  过渡:通过学习,伯牙为什么绝弦?你还读懂了伯牙和钟子期互为?

  (板书:伯牙 子期 知音)

  什么是知音?

   2.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板书:善鼓琴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的不同意思。

  小结: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这三句话如何理解?

  还有哪句能更看出他们是知音。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引导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念:想。 之:伯牙所想 (板书:所念 必得之)

  (2)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联系上文,伯牙"念"了什么?(高山,流水)伯牙想到高山,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峨峨若泰山!"伯牙想到流水,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洋洋若江河!"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弹出了心声,子期听懂了心声。

  (3)指导读好句子。

   3、练习说话: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表现什么呢?

  (大屏出示词语:绵绵春雨 滚滚波涛 潺潺流水 隆隆雷声 茵茵绿草 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皑皑白雪)

  你是善听的子期吗,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了?你会怎样赞叹?出示课件让学生同位练说,再推荐代表表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钟子期都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真正的?

   4、质疑:如此善鼓琴的伯牙,在楚国会缺少赞美吗?想象:周围的人会怎样赞美他?(预设:琴艺高超、琴技炉火纯青等)。这些赞美者中有真正理解伯牙和他的音乐的吗?

  (1)出示资料,教者深情介绍: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2)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预设:无奈、失望、难过、寂寞)

  (3)伯牙渴望什么?他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泛舟遇风浪,停泊在汉阳江口,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他们相遇相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更是什么?

  指导朗读:

  再读课文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