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 必死险恶处境)。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句

1、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句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