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第4页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

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 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3. 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二.、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三、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