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第3页

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就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冯国伟摘)

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

  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

  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

  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名作共赏

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

  (正文略)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