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第2页

端午焦虑

●岳建国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每逢端午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记忆中原生形态的端午节被逐渐淡漠和异化表示焦虑和遗憾。过去的白粽没有馅,人们吃得有滋有味;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人们却越来越吃不出"味道"。

  端午现象是复杂的。你说它发扬光大了?不,许多人说它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你说它日渐式微?不,粽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种类、品牌越来越多。你说端午的所有符号都应该保留?不,某些符号在新的时代也许就有些狭隘,某些仪式如用雄黄洗眼并不符合科学、卫生的现代文明理念,对其改革很有必要。你说应该改革吗?但改革的实践却是公众跟着追求资本最大化的商家走,人家指哪儿咱去哪儿,任其折腾,结果是商家在天价中赚取暴利,使粽子成为"月饼第二",成为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和高档烟酒一样伤害社会公序的特殊产品!

  端午节陷入这样的境地,显然有更大的文化背景。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的许多缺陷都会附着在它的身上,到了目前,它的许多理念和外壳已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对其"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究竟怎样改呢?这就是问题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或信仰评判标准。具体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日文化、宗教国家的节日文化等,我们不认可;某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也不认可。那么,谁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准备建立什么样的节日文化?大家心里没有底,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只好跟着感觉走。结果,不知不觉中让投机的、物质的商人做了我们打破传统、建立新节日的精神向导。

  其实,我们在民族文化上的彷徨现象不只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在发展教育、市场监管、惩治腐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端午焦虑"以及与此类似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多数人认可的结论。

  (节选自《江南时报》2005年6月12日,原题目为《端午焦虑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悦读3

谁解上上签

●张小失

  一个年轻人去庙里求签,他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看着庙门外的树,很宁静的样子。

  忽然,年轻人欣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老和尚回头一看,只见年轻人再次虔诚跪拜在佛祖跟前,连磕几个响头,年轻人起身,接触到老和尚的目光。禁不住上前:"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老和尚笑笑,拿过签,凝神看,点点头,将签还给年轻人。年轻人喜悦地说:"我知道,这是个上上签呀!它会怎样指引我获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世人都在追求成功啊,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怯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子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老和尚点点头,看看年轻人的手,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连续失业,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他又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