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井》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井》教学设计第2页

  人论世,所以,请大家结合相关链接二思考: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口井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答案主张个性化,有自己见解。)

  C.象征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在井中看到某个人或某些人,看到某种精神,甚至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这种朦胧性也是诗歌解读的魅力之一。40年代是一个面临生与死、灵与肉考验的年代,战争的洗礼,社会的动荡,生命的脆弱,文化的断裂,人的沉沦,成了时代的标签。在这样的黑暗中,井却具备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令人钦佩的,甚至是令人惊讶的。这巨大的力量到底来自何处?

  明确: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底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D.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黑暗的地层正是井的生命之源,然而,从象征的角度来看,黑暗的地层应该象征着什么?

  明确:精神源泉。

  4.品味"井"的文化

  A.所以,井所传递的精神并不是时代的产物,它有着丰沛的精神源头。当我们回溯民族的精神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具备井一样品质的人物?你想到了谁?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同时教师展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联想,激发学生更深厚的感触。)

  B. 我想如果要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些井一样的人,形容井的精神,最为合适的就是"静"字。

  (利用相关链接三,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中的静)

  C.我把我所体会到的静的生命律动概括成了这样几句话:

  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磨砺命运自若超然,跨越生命淡泊豁达,睿智不染一尘世俗,宠辱不惊恬淡净洁。(师生齐读)

  我建议我们把书合上,全体起立,一起和着音乐来读一下这首诗,除了注意停顿、轻重、缓急之外,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歌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师生齐读全诗)

  5.发扬"井"的精神

  今天这堂课,我们由诗开始,在诗中结束,而关于诗歌的旅途,我们都还在路上,希望大家能够以诗为伴,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希望大家能带着读诗的感动,写作一首小诗。谢谢大家,下课!

  附课后作业:

  将自己沉浸于自然之中,寻找一个意象,把自己对于生活、生命的感悟浸润其中,写一首小诗。

   参考示例: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