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

وقۇتۇۇ بارىشى 一、 读题,引入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初读了课文,还见识了坦克的威力,谁能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矛 进攻+盾 自卫=坦克)

二、 学习课文

1.引:看来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不错,那这节课我们又要达到什么目标呢?出示(课件):学习目标:1、坦克是怎么发明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学习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引:坦克是怎么发明的,还得追溯到一件很小的事情呢!英国有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一次和朋友的比赛中......,发生了什么呢?我先不告诉你们了,亲自去感受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小节,你一定会看到一个紧张、激烈的画面,请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并读一读。(生默读画句子)

3.交流:

  指名读,出示(课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在下面自己读一读,并想想:从哪些关键的词语让你感受到场面的激烈与紧张?(点击课件变红色:雨点般)来,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这矛还刺得不够快,不够急,再来(生读)能再快些吗?(生读、齐读)

  出示(课件:插图)你能看出谁是发明家吗?(左边,他左抵右挡招架不住了)如果你是发明家,面对那雨点般刺来的矛,心情如何?(紧张、害怕)

   出示(课件)就带上你的心情来读读后面半句。发明家,你左抵右挡,累么?请你用朗读告诉我。(生读)你难以招架,无奈吗?再一次读出来吧。(生读)

  引读:是啊,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多令人紧张啊!读--

发明家左抵右挡,他多累啊!再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他多么无奈啊!再来读--

4.发散:如果是你在这样紧张、危急的场面中,你会有什么想法呢?(生答)

5.引:对呀,你们都会急着想办法让自己今后不再这么狼狈。发明家处于这样无可奈何的境地,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是什么呢?到文中去画一画。

6.生交流后小结:原来,发明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想法呀!出示(课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他又转念一想: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最后,他突发奇想: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生合作读。问:仔细看一看,发明家反反复复想了几次?(3次)是啊,也许还远远不止呢!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在发明家反反复复的思考过程中,每一次的想法和要求一样吗?先请男同学读来第一次(一开始只想着如何保护自己)女同学读第二次(提示:用"不但......而且"接着就想着不但要保护自己,而且还要能进攻,)齐读读第三次(最后的想法就比前面两次更加的具体了,是一个从初步的想法到如何具体实现的一个过程)

同学们真会读书,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想法中,一次比一次的要求更高了,一次比一次的想法更完善了,这能说明什么呢?(发明家很细心,想得很周密,善于思考很聪明......)

7.(课件:将句中的"他"都换成"我")仔细看,句子发生改变了,来读读吧。(生读红色句子,师读黑色句子)

  创设情境:读完这段话你们可都成了小小发明家了哦,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请问你为什么会忽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啊?(生答)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而不是矛和剑呢?(生答)最后一个问题了,请问怎么你能成为发明家,而我却不能呢?能透露点秘诀么?(生答)谢谢你的回答,我真是太佩服你了!在你的身上,我学会了什么叫做--,看下面的同学谁能和我心灵相通?(生答:善于思考,取长补短......)(板书:取长补短 )

9.反馈矫正: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坦克是如何发明的。

  出示(课件):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威、左抵右挡、庞然大物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生填空后齐读。

9.引:科学家发明坦克的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

出示(课件):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谁能联系课文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发明家利用了"别人"--矛和盾,它们的"长处"--即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发明了坦克,所以说胜利 是属于他的)

  句子读懂了,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句话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当然可以,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算术题吧!

(课件)你知道吗?

铅笔+橡皮= 橡皮铅笔

楼房+汽车=双层汽车

床+沙发=睡椅

发散: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也可能是用这样取长补短的思路发明出来的呢?(比如:家里使用的多功能插座、迷你音箱、多用卷笔刀、多功能饭桌、淘米用的筛子等)

在这些事物的启发下,你们又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课件)我的奇思妙想:( )+( )=( ) 这个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想想吧!

  小结: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很容易就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而且还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举例说明,知道是为什么吗?其实呀,这是因为作者不是讲空道理,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这样就容易读懂,而且更加有说服力。这就叫做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板书:事例 道理)在后面的课文中我们还会继续接触到,将来在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作文。

三、 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取长补短,采纳别人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那么,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的话,你就是生活中的胜利者,对吗?最后,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课件最后一段)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