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必修5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必修5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3."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试分析这段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作者对王若虚修改《史记》的批评,只要考虑到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就可以分辨出改后的文字没有改前的有味道。

(2)作用: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而证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朱光潜先生告诫我们要"咬文嚼字",而著名杂文家马南邨先生却提倡"不求甚解"(见本课"研讨与练习"二),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意在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者,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观点二)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两位先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读书方法,它们之间不构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其他的读书方法。

助读材料

1.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