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四)
政治: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四)第5页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从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农民走向了富裕。

130

1978年,安徽省部分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偷偷地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凤阳县小岗村便是这项改革的发源地,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到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推广。此后,中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二) (学案)政府征求金点子

8岁的小学生王屹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封信不仅在报纸上发表,而且开通了101次公交车。当作为特邀嘉宾用手中的剪刀为101次公交车开通剪裁时,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当了一回保定市的小主人。

这是河北省保定市委、市政府鼓励市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镜头。从1996年起,有关部门就群众普遍关心的城市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在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开展了"城市形象建设大讨论"活动。同时,由市形象办牵头,成立了由新闻单位、有关专家、职能部门三结合的评委会,对各新闻单位推荐的群众建设意见进行评选,评出"金点子"奖。

市政府鼓励群众参政的举措出台后,市民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家住花园里的8岁小学生王屹磊写信说他们那里不通公交车,上班上学很不方便。他的信去年1月9日在《保定晚报》头版发表后,14日便发表了市公交总公司经理的回信。很快,一辆连接花园里的101次公交车便开通了。这件事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4月16日,市民陈开坊给市政府和环保局就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条"谁污染谁治理"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写信,对他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给予高度赞扬,并将两封信在《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头版头条同时发表。

一年多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群众建议,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千余封(次),其中许多建议被采纳。人们高兴地说:"群众参政议政,真是喜事多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