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学案第4页

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你认为诗句中哪一个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愁"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