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 教案5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 教案5第2页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代一尺约相当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应当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个头儿。其次,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双手能举起一只鼎。项羽能把鼎举起来,这力气自然是大的。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chánɡ,音"常")。这是他的高大威猛,气力过人;

  2、在文末的太史公赞中,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并且猜测项羽是不是"舜"的后人,其目的是什么?为项羽的出生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为英杰必有与众不同之处。但是我们也发现,项羽的出生和刘邦的出生相比,记录则少了很多神话色彩,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刘邦是汉高祖,而项羽则是一个loser!

  ⑶才气过人,性情粗疏

  那么,项羽是不是一个只有蛮力的傻小子呢?不是,司马迁说他才气过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才华气魄超过一般的人。才华超人又如何解释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文字:"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学书不成学剑,学剑不成学兵法,都没有学全。有同学认为这恰恰说明项羽这个人好高骛远,性格粗疏,为他最终的失败埋下伏笔。的确可以这样理解,但这不是全部。那么项羽的他的剑术是不是很粗疏呢?在乌江自刎前,关于项羽与汉军的交战有这样一段文字:"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他持剑与汉军步行交战,一个人就杀死汉兵上百人。这说明什么?项羽非常善于短兵格斗,他的剑术极精。如果剑术稀松,那就不是杀百人,而是百人杀了。那么,他不愿竟学的兵法又学得如何呢?我们不妨从侧面了解一下。巨鹿之战中,面对战力强悍的秦军主力,你觉得,一个不懂兵法、只知蛮攻的将领能打败,能想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妙计,能够"绝其甬道,大破之"吗?高祖十一年(前196)(高祖还乡之前),刘邦平定黥(qínɡ,音"情")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可见,项羽并非不懂兵法,相反极善布阵作战。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所以,不竟学尚能如此,那么这难道不足以说明项羽才华过人吗?

  2、那么,气魄过人在哪里得以体现?

  ⑴刚才我们讲了,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学剑不成学兵法。项羽为什么迫切的想学"万人敌"?

  这和项羽的家世关系密切。前面讲项羽身世时讲到这样一句话:"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的祖父项燕是被秦将逼迫自杀的,项羽认为这是家族的耻辱,所以,项羽自小就怀有强烈的仇秦心理。他认为:只有学会行军布阵的兵法,才能有机会为家族雪耻。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少年的项羽早就有一颗灭秦的雄心壮志。

  ⑵"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那个人,我是可以取代他的。"取代他干吗?当然是当皇帝,所以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便显出项羽志向的高远。

  3、同样是志存高远,刘邦是怎样讲的?

  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是也"

4、两者比较,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