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第3页

答案:C

7.战国时期的某学派成员,"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该学派是(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解析:穿草鞋,生活极其清苦,这是平民阶层的生活写照。在题目提供的四家学派中,代表小生产者阶层的是墨家。

答案:A

8.导学号10234001杂家是战国时期产生最晚的学派。《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由此可见,"杂"是指(  )

A.势力弱小 B.不入主流

C.因循守旧 D.兼收并蓄

解析:"兼儒、墨,合名、法",是指杂家吸收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观点,兼采各家又自成一家。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什么是仁?简单说来,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真实而合礼的流露。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真性情而又能本之以行礼者。他认为仁是一切道德的实质,没有仁,一切道德都归于空虚。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仁"的基本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仁"的思想对孔子政治观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仁"的思想的时代价值。

参考答案:(1)"仁者爱人";"仁"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

  (2)孔子将其"仁"的思想扩充到政治领域,提出了德政的思想,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3)"仁"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