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第3页

二、建构种群增长的"S"模型,并分析其增长速率和 【分析问题】若我们继续培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会不会按此形式持续增长下去? 根据探究信息,尝试构建模型:以表格数据为依据,推导细菌种群数量的"S"型曲线,作出相应曲线图。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和理论知识尝试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模型。 【总结】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指出种群的"J"型增长(理想条件)和"S"型增长(有限环境)。 比较、分析、讨论两种增长方式的相同点、不同点

归纳两种增长模型的前提条件、不同变化趋势,以及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含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理解生物学规律 衔接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有何应用呢? 三、对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1、问题:种群的数量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2、问题:如何有效控制生物种群的数量?

3、问题:那什么时候是捕捞的最佳数量期? 观察、思考、讨论

将增长模型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分析自然环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释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变动。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分享。 作业布置,提出新问题,引起思考 【提出新问题】在"大肠杆菌"实验中,如果继续培养,大肠杆菌的数量会如何变化?(能否始终保持在K值?)原因是什么?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结束

【板书设计】

2、种群数量的变动

1、J型曲线

2、S型曲线

【课后反思】

种群数量变动中,探究的是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动,因实验条件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实验,只能进行模拟,虽然在教学中已尽可能模拟实验条件,但也与真实实验有所区别,这是教学中无法避免的不足。在不太了解学生的学情条件下,并不能将本节的考点和难点如增长速率、增长率的问题全部展现出来,这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