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第2页

 观察法、讨论法、对话法、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探索活动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粉笔头和盒子模拟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的数量动态变化让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构建"J"型和"S"型曲线后,先抛砖引玉解释"S"型曲线含义和该过程中种群数量的变化速率,然后根据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组长总结自己小组解决问题和思路和办法,同时说明处理的理由,并进行点评。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PPT展示】中国生态食客对小龙虾的吃法和小龙虾生物入侵、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数量减少,提出问题:种群数量如何变化,和如何利用和保护野生资源,通过实例提出生活生产中如何对渔业进行捕捞。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引起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内容上来。

了解生物入侵的基本情况和环境中珍稀动植物的保护 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一、探究培养液中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构建"J"型曲线,并分析其增长速率 【提出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生物数量的变化,科学家们需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应用,我们如何掌握它们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利用呢?

【自主探究】:用粉笔头模拟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得出大肠杆菌菌在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用数据构建相关曲线】: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作出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曲线图。

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模拟实验,了解大肠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过程。

作图,初步学习用数学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

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和理论知识尝试建构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 过渡

衔接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继续培养该大肠杆菌,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二、建构种群增长的"S"模型,并分析其增长速率和 【分析问题】若我们继续培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种群数量会不会按此形式持续增长下去? 根据探究信息,尝试构建模型:以表格数据为依据,推导细菌种群数量的"S"型曲线,作出相应曲线图。

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和理论知识尝试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