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课《1.5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课《1.5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①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答: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或: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或: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不行。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或: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信度)。

②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答:可以减少误差)

  答: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小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可以减少误差。

课堂练习:见《双基优化训练》P4的二、第1小题。

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P90(七上)

(1)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或: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呢?)

(2)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课堂练习:

  见《双基优化训练》P6的二、第4小题;P26的二、第6小题。

3、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P93(七上)

 注意点:

  ①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不需要作出假设。

  ②抽样时要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课堂练习:见《双基优化训练》P3的一、第2小题。

4、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P30(七下)

(1)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2)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使馒头变甜。

(3)制定并实施计划: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与假设相同。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

教师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及理由。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教师强调注意点。

 师生共同复习本探究实验,让学生说出对照组和实验组。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