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形象的鉴赏(一)——人物形象(含答案)学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形象的鉴赏(一)——人物形象(含答案)学案第2页

  

  一、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表述方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变式提问:(1)是什么身份?(2)形象的特点?(3)形象的意义(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或理想或品质)?

  3.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4.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5.语言表述格式: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是 (如何展现的);形象的意义是(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6.常用方法: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二、人物形象鉴赏的具体方法

  1.方法小结一:先确定人物身份。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 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 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2.方法小结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1)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主张。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